1
首 页 | 走进东台 | 人大概况 | 新闻动态 | 监督纵横 | 代表工作 | 法律法规 | 学习调研
今天是2025年08月25日  星期一
您现在的位置:东台市人大常委会>> 正文内容

勇于创新的80后“农二代”

—市人大代表刘俊创业实践

 

卷着裤脚,走进热气腾腾的西瓜大棚,因为长期在田间劳作,皮肤晒得黝黑发亮,刘俊却毫不在意,弯下腰仔细查看着碧绿瓜藤下一只只等待包装销售的水灵灵西瓜。

回到老家溱东镇鲍庄村务农已经7年的刘俊早已习惯农耕生活,把自己当作地地道道的农民,在广阔的田野里闯出一片新天地。

刘俊也曾是一名“小鲜肉”,刚出大学校门,在苏州工作过一年,但在光鲜亮丽的城市里,他看不清前程,有些苦闷。这期间,他经常与父亲通话,听父亲絮叨田里的活计、家里的豆制品厂,将要建成万头猪场。听得多了,他也就来了兴趣,几番思考,决定回乡务农,做父亲的助手。

当乡村的年轻人一股脑地涌向城市成为一种潮流时,刘俊的返乡无疑成为了“异类”。面对亲朋的不解,刘俊有着自己的想法:“民以食为天,农业发展大有前途。”“务农这么辛苦,你受得了吗?”面对父亲的疑虑,刘俊打算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决心:“谁也不是一生下来就会种田,跟着父亲慢慢学。”回来后,他跟在父亲后面,做豆制品、喂猪食、种收庄稼,从最基本的学起,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,很快就适应了务农生活。

与“死种田”的父辈们不同,刘俊年纪轻,脑子活,想法多。猪场规模扩大,如何处理日益增多的粪便,成了刘家父子亟待解决的问题。为何不将粪便用于发酵产生沼气?刘俊脑中闪过这样一个念头,他上网查找资料和实例,咨询了相关企业,认为在猪场附近建沼气罐可行。向父亲说明了这一想法后,得到父亲的大力支持。2010年底,投入200万元,新上了1200立方的沼气罐。“沼气可以提供能源,供应部分豆制品生产,夏天一天能节约燃料费300元左右。”眼看第一步计划成功实现,刘俊又想到将剩余的沼渣沼液用于农田施肥。

“现在农田里习惯用化肥,用多了容易导致土壤板结,不如天然肥料种出来的粮食口感好。”如今的刘俊早已褪去了书生的稚气,比一般农民更了解种田的门道。他和父亲一商量,决定用家里的10多亩田做试验,种植水稻。使用沼渣沼液施肥后,水稻病虫害减少了,虽然亩产量比普通稻田低,但拿到市场上试销,价格是普通大米的5倍,亩收益至少是普通稻田的2倍。

“规模大才能使效益最大化。”算清楚了这笔账,刘俊开始扩大种植面积,2014年流转了420亩,2015年又新增了900亩,目前种植近1500亩田地。这么多田,必须依靠机械化作业。他先后投入近200万元,购置了大型拖拉机、插秧机、收割机、植保机、烘干机等机械设备。在政府的支持下,他正积极打造国兴循环农业示范区,投入100万元兴建路桥水电。同时,邀请扬州大学农学院的专家来进行技术指导,成功注册溱禾大米商标,今年“溱禾”牌大米荣获“江苏好大米”金奖。目前,溱禾大米已经成功走出东台,“闯”入上海、苏州、无锡等地多家大超市。

如今,刘俊的农场有1500亩土地,都是从周边农户手上流转而来,每亩850元的土地流转租金不仅比农民一年种植水稻、小麦的收益高还解决了年轻了要上班不想种田、年龄大的人想种田而体力更不上的难题。同时,循环农业园的发展壮大也为周边群众近距离提供了就业岗位,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经验。

 

稻田养鸭、稻田养蟹,进一步增加田亩收益;投入300万元新上沼气二期工程;开办稻米加工厂,拉长产业链;新建有机肥料厂,处理周围农户畜禽粪便;种植大棚西瓜和大白菜……刘俊总能想出一些新鲜玩意,让土地溢出更多效益。在他眼里,种田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简单耕作,而是一份需要运用科学和智慧的事业。


【字体: 】【打印文章
东台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(C) 苏ICP备15061986号-1
Copyright 2023 www.dtrd.gov.cn All Rights Reserved. 建议使用IE11.0以上浏览器 1024×768分辨率